(资料图)
原标题:黄牛疯狂关键得从票源失控查起
“页面还没刷新出来,票就全卖空了”“周围朋友都没抢到,黄牛却说各种价位都有”……这个夏天,演出市场强势回暖,然而,黄牛的大行其道却令观众们颇感扫兴,哪怕卡点“蹲票”也常常是空手而归。
黄牛现象早已成为演出市场的毒瘤。近年来,随着打击力度提升,场馆外沿街叫嚷的票贩子已有所收敛,可线上倒票行为似乎更为猖獗,甚至形成了某种产业链。且看社交平台上的大小黄牛,消息灵通、手段各异,有时主办方还没放票,他们就号称已手握大量囤票接受预定。有些稀缺票源通过层层倒手翻番涨价,广大观众俨然成了被割的“韭菜”。
黄牛手上的票究竟是哪来的?说到底,还是钻技术和机制的空子。一方面,长期浸淫圈内,黄牛们精通各类外挂刷票软件,抢到票后只需修改观演人信息,就能完成加价转赠。即便售票平台采取了技术拦截措施,也能低价雇佣真人代拍,其“手速”照样是普通观众比不上的。
另一方面,作为票务领域重要参与者的二级票务平台,也在为黄牛倒票提供便利。虽然相关规定早已明确,举办单位、演出票务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,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%。但正是这剩下的三成,往往被黄牛们“顺理成章”地垄断,更有网友犀利指出,“平台本身就是黄牛!”
近段时间,不少歌迷影迷自发抵制高价倒卖,让某些黄牛的票“烂”在了手里。但也要看到,所谓“没有买卖,就没有伤害”只是一种理想愿景,彻底扫清黄牛滋生的空间,还需从票源入手理顺管理机制。眼下,一些艺人团队采取“人票双验”“人脸识别”等强力措施,有效打击了捂票、囤票、炒票等行为,也收获了粉丝网友的一致好评。与此同时,如何保证退票、换票权益的问题,也引发了新一轮争议。在这里,其实不妨参照机票、车票等更为成熟的售票模式,提前拿出清晰透明的分配原则,列出合理的退票时段及扣费标准。在完善机制的基础上,如果再有人顶风违规,监管部门自然可以拿出更为严格、更有震慑力的执法手段。
一张门票不仅是听个歌、看个表演的事,其承载着公众对文娱生活、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。期待各方形成对黄牛的共剿合力,保护好消费者的基本权益,也为消费市场持续复苏保驾护航。(关末)